网站首页 >> 质量动态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2017认证机构发展报告》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报 | 发表时间:2018/11/12 15:14:32 | 点击率:

   □本报记者 丁 莹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质量优、信誉好、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认证机构,成为中国认证机构的‘领跑者’。”但是,目前我国“认证市场集中度较高,认证机构确实存在小、散、乱的情况,这些认证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品牌杂,影响外界对认证行业的整体观感。”

  近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在“三届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发布《2017认证机构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极其客观、公开、坦诚的态度对我国认证机构进行了全面评价。据协会表示,全面评价对正确认识目前中国认证机构现状,了解优势及劣势,确定认证机构改进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第一次,今后将每年发布我国认证机构发展报告。

  据介绍,从2016年起协会组织开展《认证机构评价模式》研究工作,该课题被列为当年国家认监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于2018年4月通过验收。2017年4月,协会组织开展认证机构评价工作,一些优秀的认证机构抱着对行业发展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率先参加认证机构评价。此次评价从质量、创新、社会责任、信誉、品牌、效益6个方面确定了23项评价指标。协会对综合分析、相关数据排名等评价结果进行了发布。

  基本情况。我国认证市场集中度较高,认证机构确实存在小、散、乱的情况,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品牌杂,影响外界对认证行业的整体观感。

  截至2017年底,我国认证机构总数为402家,认证机构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75.33万张,涉及各类获证组织58.76万家。从认证覆盖企业的比例看,认证活动主要覆盖工业制造和建筑业,农业、服务业认证覆盖比例极小。

  《报告》显示,认证证书总量在1万张以上的51家认证机构合计市场占有率为76.38%,认证证书总量在5000张以上的77家认证机构合计市场占有率为88.87%,认证证书总量在200张以下的认证机构有177家。从认证机构收入看,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59家认证机构占到总收入的86.57%;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343家认证机构占到总收入的13.43%;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下的认证机构196家。

  质量评价。质量评价项设定了客户投诉率、抽查不合格率、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专职认证人员充分率、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数5项评价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客户投诉率数据比较欠缺。从抽查不合格率来看,2017年抽查认证机构89家,管理体系认证领域存在问题的50家,能源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15家。这两项指标的累计数据不足,说明行业内对认证机构违规违法、失信信息的管理汇集工作不足,应当在今后加强认证机构违规违法、失信信息的统一汇集管理。

  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即级别以上注册认证人员数与有效证书数的比值,该指标的评价主要针对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评价情况虽然不能直接作为判定是否可以达到合理要求的依据,但对于平均水平以下的认证机构可以视为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可以通报该认证机构提示补充。

  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的数量反映了一个认证机构能否追求质量提升能力。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0次良好认证审核案例评议交流活动,在近5年的活动中,共有54家认证机构的案例入围。说明认证机构追求质量提升的意愿和能力均有很大欠缺;大部分认证机构还没有意愿和能力追求质量提升,还停留在追求对法律法规、规范要求的符合性方面;近年来新批准的一些认证机构,甚至不能将基本的符合认可要求作为追求目标。另外,产品认证机构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的数量明显偏少,今后应当作为质量提升的重点方面。

  创新评价。此次对创新的评价设定了认证类别(认证业务领域)数量、承担或参与政府部门(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数量、主持/参与编制的国标(行标或地方标准)的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核心期刊(认证认可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5个评价指标。创新能力反映了认证行业发展的潜力,是发现优秀认证机构的重要指标。

  评价结果显示,认证类别(认证业务领域)在20种以上的认证机构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只有8家;在10~19种之间的认证机构具备较强的跟随开发能力,共27家;认证类别3种以下的认证机构基本上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这些机构是一般的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和单一的产品认证机构,共276家。这个数据表明,认证机构中具备较强产品开发能力的认证机构不足认证机构总数的10%,说明认证机构总体产品开发能力较弱。

  此外,从在开展产品认证的机构中,拥有不同产品认证规则数量、承担或参与政府部门(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数量等评价指标显示出,创新是认证机构的短板。目前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认证机构比例约占总数的10%左右,数量约在30家左右。相比认证作为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要求,绝大部分认证机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能适应。

  社会责任评价。社会责任设定了公益项目数量、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人员流失率等3个评价指标。公益项目数量、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能够提供数据的仅有45家认证机构,这个基本事实说明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意识不强或者具体行动不够。总体看,全行业的公益意识和公益行为还比较欠缺,作为一个传递信任、传递正能量的行业,这个方面是应该继续加强的。

  信誉评价。信誉方面设定了认证证书转出机构率、审核人员转出机构率、工商(税务)系统内企业诚信评价信息3个评价指标。由于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对认证证书转换、注册认证人员转换均进行了严格的自律管理,所以这两个指标数据完整且覆盖所有认证机构。

  评价结果显示,认证证书转出比例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农产品认证2017年证书转出总量占证书总量的4.4%,说明市场总体上平稳有序,但竞争呈加剧趋势,协会关于证书转换备案的行业自律规范发挥了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2017年认证人员转换的比例为6.58%,因为处于认证机构审批政策放开后人员流动频繁的阶段,属于较高水平,而且呈加剧趋势。

  品牌评价。品牌方面设定了市场占有率、境外认证证书数量、品牌价值信息3个评价指标。其中境外认证证书数量作为鼓励发展的评价内容,我国认证机构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大差距。2017年仅有89个认证机构发放过境外证书,总数只有2316张,且增长缓慢,与我国认证大国的地位不匹配,与我国目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也不适应。《报告》提示,境外认证证书数量直接与认证证书的采信程度和公信力有关,我国要建设认证强国,就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效益评价。效益共设定业务收入、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认证业务人均收入4个评价指标。

  《报告》显示,平均单张证书纳税额在5000元以上的机构为5家,100元以下的73家;单张证书平均收入5万元以上的认证机构4家,500元以下的13家;认证机构人均收入100万元以上的8家,1万元以下的28家。这3个数据较低,反映出认证机构服务方式单一,收入来源渠道偏少,认证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反之则反映出认证机构服务方式多元化,收入来源渠道较多,认证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强。同时,也直接反映一个机构的价格水平和营业模式。

  根据评价数据,《报告》得出的基本结论还包括:优秀的认证机构需要沉淀和积累;认证和检验检测融合发展的机构容易取得较大的经营规模;专业能力是决定认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评价结果较好的认证机构,一般来说都具有队伍稳定、客户稳定的特征;市场竞争激烈的认证领域在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领域,一些强调专业能力的医疗器械、汽车、建筑施工等领域,竞争激烈程度大大下降。

  据了解,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走出了一条有效的行业自律之路;致力于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发展工作体系日趋完善;致力于权益维护,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致力于提升认证人员素质,开创人员能力提升新局面;致力于加强内部建设,协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今后,该协会的主要任务包括:出重拳治理认证乱象,做好认证市场治理的主力军;技术与道德并重,持续提升认证人员能力;持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在行业治理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突破,引领行业发展要有新举措;持续改革,提升协会自身能力。


 

  •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