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质量动态

质量专家解读“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系列报道之二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报 | 发表时间:2020/11/17 9:02:35 | 点击率: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关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规划,意味着未来5年,我国将继续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

事实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曾明确提出了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其中包括“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现在《建议》再次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说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坚定不移建设质量强国,是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具体实现路径,只有提高我国质量的综合能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教授说。

建设质量强国是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设质量强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后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推动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这同样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发文提出建设质量强国。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再次明确提出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质量强国是目标,也是方向,建设质量强国是过程,也是路径。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过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最终建成质量强国既是应有之义,也是必然要求。”质量专家、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蒋家东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仍在延续,国际贸易受到冲击,全球经济加速进入下行通道。面对严酷的外部环境和复杂的贸易形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建设质量强国必须服务并服从于这个重大决策,以提升质量作为驱动内需增长和支撑外贸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产业质量竞争力不强仍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矛盾。为此,在新的时期建设质量强国,必须在政策落地、落细、落实上下功夫,用质量为经济发展赋能,核心还是要把产品质量搞上去,让“中国制造”对中国老百姓更有吸引力,在国际市场更有竞争力。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辽宁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郁培丽教授认为,首先,伴随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竞争高端化是必然趋势。“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呈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特征,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这一重大发展战略思路的确立,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十四五”时期坚定不移建设质量强国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顺应。其次,在充分认清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基础上,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些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持续发展,有赖于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有赖于利用新一轮高新技术带动工业化即新型工业化。有鉴于此,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突出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缩小我国在实体经济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实体经济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夯实科技创新坚实的产业基础。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各项事业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时期建设质量强国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建设质量强国要有新路径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虽然“中国制造”销往全球、享誉世界,但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也让中国未能成为质量强国,也未能成为制造强国。

质量兴、制造兴。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首先成为质量强国。“‘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建设质量强国’的规划,需要制定好质量强国战略规划纲要,指导‘十四五’时期的质量强国建设,支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深圳大学中国质量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伟丽教授认为,质量强国应该是人民共建和共享的质量强国,全民族都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去建设质量强国,让中国以高质量发展的姿态屹立世界之林。质量强国建设应该更多地让社会研究和组织机构参与建设,让所有的人民都能够参与建设之中。

郁培丽也认为,建设质量强国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与进程,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建设质量强国是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需要在各项具体工作、实际工作中有行动体现,用行动践行,以行动落实,谨防形式主义。建设质量强国,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为出发点,各地区、各产业、各领域现实基础不同,建设质量强国行动、路径、目标应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各地区多样性、差异化的质量强国目标,才是科学地建设质量强国。

蒋家东建议质量强国建设从3个方面着力:一是尽快制定实施质量强国建设规划。把建设质量强国作为未来10年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策略,通过战略引领,布局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经济规律的产业体系,出台促进产业质量提升的政策措施,实施质量强国建设重大工程,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水平,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质量立法。以《产品质量法》修订为契机,参照国际质量促进立法实践经验,将质量促进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加快建立产品质量监管法、产品责任法和产品质量促进法“三位一体”的质量治理法律法规体系,为落实质量责任、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三是完善质量强国建设生态环境。从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管理支撑、人才依托、生态优化入手,完善质量强国建设制度和政策。建立优质导向的政府采购机制,健全优先采购、信用采购、认证采购等配套政策,发挥政府采购对创新产品、优质产品的拉动作用。加大对质量技术创新、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质量监管能力提升、质量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投入力度,推动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未来5年乃至15年,建设质量强国必须要有新路径,我的具体意见和建议是:第一是要与解决‘卡脖子’的自主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质量工艺的创新,促进‘卡脖子’问题的解决;第二是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质量创新的主体;第三是要基于互联网、智能化和平台化的趋势,创新基于中国丰富实践且具国际化的质量体系。”程虹说道。


  • 相关机构